嘉宾专访 | 新恒利达贾君新: 保持定力,因势而变,既要做减法也要求深度
2022-11-11
近年来,在多因素扰动下我国坚持稳字当头,迎难而上;“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陆续出台,稳中求进。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大湾区共同发展、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等方面作用不可小觑。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2022年9月,2022(第二十二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于广州南沙举行,围绕“汇聚风投资本力量 助推湾区经济新增长”主题,展开了一场投资界的智慧碰撞。借此契机,特邀专注于投资生物医药和硬科技领域的新恒利达资本董事长兼创始合伙人贾君新先生与我们进行深度对话。问:近几年来,生物医药行业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对这种变化持有怎样的看法?贾君新:近三年来,新冠疫情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不论是做早期还是成熟期的投资,所受到影响都非常大。在生物医药行业投资领域也是如此,一方面,由于受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集采新政的影响,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上市公司和未上市的项目的估值逻辑与估值体系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最近这两年生物医药企业IPO的破发率相当之高,这主要是生物医药行业尤其是原创新药类企业在上市之前营收较小,盈利难以为正,当企业上市后,也仍需要若干年研发和市场培育才能真正实现营收规模化和盈利为正。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孵化周期特别长,加之医药行业集采新政,疫情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等影响,资本市场持续震荡,市场预期趋于谨慎,对于仍未实现营收规模化且盈利周期较长的企业而言,面临着非常大的发展和市场压力。这正是我们投资人正面临的挑战。但我们除了看到挑战以外,也要看到市场的新机遇。自2015年始,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助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2018年港股实施了18A新规(即港交所在2018年4月修订主板上市规则时新增的第18A《生物科技公司》新规);2019年上交所推出了科创板,为暂时没有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启了IPO融资潮,也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较强劲的动力。“健康中国”领域涵盖了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所有与医疗大健康有关的行业与赛道,2035年其市场规模至少可达30万亿以上,毫无疑问,这可以说它拥有任何一个行业都好都高的市场前景与市场容量。因此这对于我们投资人而言,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问:您刚刚也有提及,目前资本市场持续震荡,投资行业也面临着资本降温,但另一方面,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升级处于一个叠加的状态,您认为我们投资行业的寒冷周期大概会持续多久?我们生物医药的产业它的热度又可以持续多久?贾君新:创业投资与宏观环境的关系我们要辩证看待。大环境的震荡必然对投融资行业产生影响。但两者是否存在强相关关系,我们不妨以更加宏观的历史角度来讨论这个话题。近百年来,科技与金融发展的轮轴穿越各种政治周期、经济周期不断向前。回顾美国股市的百年历史,历经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朝鲜战争、中东战争、亚洲金融风暴、次贷危机等等众多“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包括战争与经济危机,但从宏观指数上看,对美股的影响最长不超过60个月,在短期的波动过后,道琼斯指数始终保持上扬的趋势。从这一点我们会发现一些规律,某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但技术与科技革命带来的行业自身的成长力能够抗御这种周期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回归人类科技发展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和铁路,电气化,石油、汽车和规模化生产,信息技术这五次技术革命满足了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结构中四个层次的需求,更高层级的需求成为了人类目前主要的追求。这首先表现在人类不愿意做机械性的简单重复的劳动,需要以更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替代,另一个方面人类希望活得更久、更健康,因此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医药、医疗等的技术发展日益迫切。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是推动第六次技术革命的一个关键点,他们可能是带动人类社会进入另外一个经济繁荣周期的源动力。因此,人工智能应用与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类行业至少在一个K周期内(45-60年),它是一个可以在一个经济周期(K周期)内可持续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讲,从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市场表现来看,无论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生物医药企业存在估值泡沫,我们觉得它的估值反而回到了合理区间。目前,很多生物医药企业仍处于估值洼地,如果将来它的创新源动力足够强大,我们相信它们正式上市后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溢价空间。虽然我们现在处于资本市场的动荡期、投资市场的低谷期,但它主要受短期的宏观环境和突发事件所影响,估值在做阶段性的调整,随着短期事件的结束,经济大环境必然复苏,我们相信生物医药大健康行业的投资是一个可以长期持续投资的行业。
问:当下“内卷”是社会现状,投资行业内的“内卷”也不鲜见。您对于投资界目前的“内卷”现状是如何看待的?未来新恒利达在战略布局上会做哪些调整?贾君新:投资行业的“内卷”,我认为是多维的。首先指的是投资方面。投资市场在收缩,少有扩张,甚至有的机构在这个阶段直接选择了防守战略。其次指项目方面,包括上下轮投资估值的倒挂,以及二级市场破发等现象。第三个方面是投资机构本身,例如机构内部面临的裁员潮,还有“融不到资”“投不出去”等现象。第四种则是体现在宏观市场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发展都呈现大幅度下滑的趋势,不单是融资金额的大幅度下滑,还有投资融资事件数量、二级市场估值、二级市场再融资额度的大幅度下滑。但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因势而变,拥抱这种变化。在这种内卷之下,新恒利达会坚持既有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我们不追高追热门“赛道”,我们要寻找“赛车”,保持定力,选择技术领先、商业落地可能性强,在我们的投资周期内可以多元化路径退出的投资标的。其实只要保持这种战略定力,我们便可以做到“任外部环境如何卷,但我们自己不卷”的状态。目前,新恒利达专注于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创新医疗设备和器械,半导体材料、设备、智能制造、AIOT、信创等领域。短期内,我们暂时不会考虑把投资领域布得更宽,因为布局得更宽就会分散我们注意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我们还是继续关注生物医药和硬科技,并不断地做减法,寻找一些技术壁垒比较高,且属于原创性的、市场增长空间非常大的、创业团队能力互补的、团队有较深厚产业背景的企业和项目。